知道并且愿意在教室里坐在小凳子上不随意走跑,是幼儿重要的常规之一。这一常规训练的成效,在今天,即开学的第四周的周一,终于显露了出来。
“坐”这一常规对刚开始过集体生活的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如果孩子们不分任何时间,随意在教室里走动、跑动、触摸,就会很容易造成相互碰撞或者摔倒、打架等不愉快的事件,也给我们老师组织集体活动造成很大的阻力。
可是,我们孩子的一切常规近似于零,因为这些刚走入集体的孩子根本不会懂得自己的行为会给老师及小伙伴带来什么麻烦或者不便,到目前为止,他们的生长经验就是随意性强,面对还不太熟悉的老师,他们的配合意识还没有萌芽,所以,要让孩子们在适当的时候不再走跑而是主动地坐下等待,我们必须动脑筋、想办法、花费精力、采取措施,来促成这一常规的形成。
措施一、“说”。老师先要在适当的时候明白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刚入园的孩子,原本是对集体规矩一无所知的,因此当见到孩子从洗手间里一出来后在教室里乱跑老师就去责备孩子是不妥的。而应该首先用有磁力的声音,引起孩子的注意,明白的说:“你小便回来之后,要先坐在凳子上等着别的小朋友回来。”“你的小手洗得真干净,快坐在小凳子上等着,小朋友都洗完坐好以后老师就要发点心了。”“做完操真累呀,咱们坐下休息一会儿吧。”先把这些正面的信息传递给孩子,相信会有一部分孩子买老师帐的。
措施二:“做”。即使我已说明白之后,常常会有一部分孩子因还不熟悉老师声音而根本就没有听进去,或者不太清楚老师的要求,他们往往会时眼看着老师、脚迈着慢步,这时我就率先做出来什么是“坐”,即在教室显眼的地方放置一个凳子坐下来,并且引起幼儿注意:“看,老师也坐下来等待(休息)了。”看到了老师的说和做,这一部分孩子就会有了明确的行动目标,很快就会坐在凳子上。“做”的示范要有持续性,次次示范,因为老师的行为是幼儿的榜样,是幼儿的主心骨,我认为要坚持两周、三周或一月之久,直到所有的幼儿都有“坐”的意识。
措施三、“奖”。我在做表率的同时,又把握时机采用奖的办法来激励幼儿,也就是发现坐得又快又好的幼儿,当众提出口头表扬,并且奖励大拇指或掌声或拥抱或糖果等,以这种方法可有效带动那些犹豫不决的或不愿意坐的或又去教室一侧抓玩具的幼儿,也回到座位上去。
措施四、“抱”。还有个别孩子总爱跑个不停,没有个定形,无论老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我行我素,忽的跑到这儿,忽的又跑到那儿,或者往室外跑,或者直接坐地上躺地上,不愿融入集体。对这样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抱他回来,放他坐在小凳子上,并且加上一句嘱咐“现在该坐在小凳子上了”。他又跑,我就再抱。比如那个爱动不爱坐的若彤宝宝,我不厌其烦的抱他去坐,天天都要反复多次,终于把他乱跑的“意志”磨炼去了不少,我已能看到成功的希望了。
培养孩子“坐”的常规,我是从开学的第一周孩子的情绪不那么激动时就开始尝试了,到第二周就开始全面强调,到了第三周继续巩固,到了今天,已看到很明显成效——我坐在教室前面的凳子上,对小便回来或者洗手回来的幼儿表扬说“真能干,已经记住要坐下等待了”,宝贝们则一个个主动地去我对面的一排椅子上坐下,看着我,面带自豪的笑。他们自豪,我也自豪,因为我们的努力一点一点进行着,孩子们一点一点变化着,他们的变化就是我们的成绩。但是,要让这种变化成为常规,做老师的还任重而道远,我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懈,继续努力。
文/登封市卢店镇直幼儿园 尤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