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的第七天,我就从“英语老师”的角色转变为“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作为老师,教好自己所担任的学科是重要的,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那就需要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再加上“班主任”这个角色,那就更要深入孩子们的内心,了解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做到让孩子喜欢我,所以喜欢我的课,所以喜欢我的教育,我也一直努力做到这一点。
面对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怎样才能进入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呢?怎样才能让几十个性格迥异的孩子和谐地团结在一起呢?一句教育格言说得好:“蹲下来看孩子”,就是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会更用心、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我班有一名“调皮鬼”郜同学,学习差,字写的也差,还不怎么遵守纪律,经常扰乱周围的同学上课。我用了许多方法都改变不了他,反倒使他对我产生了“敌意”。一次日记中,他写了一篇《偏心眼的老师》,还故意趁机展示给我看。批改时我就一愣,想指责他,但转念一想,如果这样批评他,不但改变不了他的看法,还会增加他对我的偏见。从另一方面说,他之所以有这种想法,证明他在意老师的看法,也是有上进心的一种表现,所以,我决定让他把自己的日记念给同学们听听。他读完后,同学们纷纷指责他,而我却赞扬了他,说他写出了真情实感,说他心思细腻。我认为这是一次教育好时机,发扬他身上闪光的东西,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和对他的尊重、宽容,使他主动接受教育,进而积极克服缺点。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这种上进心。如果不去加强并发扬儿童个人的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们的道德面貌。”因此我没有评价他的对与否,而是以朋友的身份自作一篇文章,深情地念给同学们听。他们听后眼睛湿润了,我让他们各自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让郜同学说说心里话,他眼睛红红的,一句话也说不出。看得出,他想改变自己。最后我特意告诉他如果真是我忽略了他,是我做得不好的话,我一定会改变自己的。自此,他在课堂上表现异常活跃,课课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同学们积极给予帮助,我也时时鼓励他是个上进的孩子。他果然不负众望,每次作业都认真对待,字也写规范了,期中测试语文得了87分,他自己都说语文成绩从来都没有及格过。
我抓住时机教育同学们:“郜同学的进步,取决于全体师生的努力,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集体应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个人;个人要为集体利益要求自己,反省自己,改变自己。这样整个班级必然会温暖,相处融洽,心情也自然会舒畅,成绩也一定会步步高。”同学们为此做出了更大努力,包括那几个“调皮鬼”,也时时刻刻提醒旁边的同学遵守纪律,勤奋学习。
但是,毕竟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迥异的孩子,此时的他们也正处在顽皮时期,所以班里还是会发生一些让人头疼的事情。不过事情发生了,就要善于把“事件”转化为改变他们的时机。比如两个人因为一些小事争吵了,我从不先判断他们谁对谁错,总是让他们自己先说说这样做的结果会是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吗?然后再引导他们换个方式又会是什么结果。总是这样,也总是他们自己先给对方道歉,知道错了,也懂得了怎样与人相处。
一次作文课,题目是续写朋友之间发生不愉快之后...。同学们都设计了积极向上的结果---基本都是自己先道歉但是不好意思开口,而朋友先说出了对不起,从此两个人的感情更深了...。于是,我借此时机问他们:“你们的作文中经常提到一个朋友,而且只要遇到写朋友的事你就一定会想到他对吗?你为什么会想到他呢?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会处理一些事情,总会把许多不愉快的事转化为开心的事,总会给你一些帮助,总会让你欣赏他多一些...,对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对!”“那么你想不想成为别人这样的一个朋友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又趁机问:“你们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你会处理好这些事情吗?”“会!”“我期待看到这一点,我也想看看谁能让我时刻想起你!”
就这样,慢慢地,我所带的这个班学习风气浓了,班风正了。上学期快结束了,同学们转变了我刚担任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时的疑虑:“六年级,该毕业了,英语老师换成语文老师还兼班主任,太颠覆了吧!我们的成绩会不会一落千丈啊!”而此时他们眼中流露的是信任,是期盼,是希望...。 课下他们说出了心声:要我和他们愉快地度过小学最难忘的一年...。看着一张张可爱的脸庞,一双双期待的眼神,更加坚定了我教书育人的信心。我坚信我的教育观:努力做到让孩子喜欢我,因而喜欢我的课,喜欢我的教育无痕。
东华镇实验学校 郭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