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中文系毕业的“文学生”,“文言文”、“古诗词”在我心目中的分量不容小觑。平时的我,就喜欢品读文言作品,和“文学大家”们一起重返千年之前的中华大地。
接任高年级语文课之后,随着学生文学功底的加深,我也开始慢慢向学生“注入”古文的血液。在五年级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我闲来无事向学生朗读起我最爱的《桃花源记》,当读到“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时,我看到部分同学的眼中充满了期盼和向往。考虑到学生们有限的文言知识,我并没有对文章进行翻译。令我吃惊的是,过了一个周末,一个文静的女同学拿着自己的笔记本让我看,对我说:“老师,我太喜欢您和我们分享的《桃花源记》了,我去找了全文的翻译,把它摘抄了下来。您还有类似的文章推荐给我吗?”我心中的暗喜,将我储存在内心已久的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周敦颐的《爱莲说》推荐给了她。不负所望,她的摘抄本快速在班里流传开来,女同学们纷纷效仿,摘录自己喜欢的文言文和古诗词。
受到这件事的鼓励,接手六年级语文教学后,我更是时不时向学生们“传输”文言知识。一次在向学生讲到有关“黄河”的诗句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到我们学过的“九曲黄河万里沙”,一个男同学却提起了我很熟悉同学们却很陌生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我大为惊喜,趁机向学生们讲起了《将进酒》。讲到了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本意只是让学生听听罢了,课后却有好几个同学来和我探讨这首诗。问我“五花马,千金裘”是什么?问我为什么“惟有饮者留其名”?有的问题甚至把我也难倒了。过了几天,一个同学过来问我,老师,“深藏功与名”这句诗出自哪里呀?这句“网络用语”,学生居然也对它感了兴趣。我告诉他,你去读读李白的《侠客行》,就能找到答案。那个小男生若有所思的说,果然是李白写的呀,我说读起来怎么和《将进酒》有一样的味道。
虽然只是借我的“文言”知识影响了很小一部分同学,但在我的心里,能慢慢接受古文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能欣赏到它的美好,便是我向学生们“传播”古文的最大动力。以后的课堂上,我也希望“古文之花”继续盛开,传播到更多学生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