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三初中]深入解读教材文本 落实传统文化教学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问题》学习心得-凯发网站首页app下载

2023    
凯发网站首页app下载
[市直三初中]深入解读教材文本 落实传统文化教学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问题》学习心得
作者:df030 来源:  日期:2022/11/10 19:51:56 人气:12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过常宝教授《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问题》的讲座,着重从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出发,从文化知识、文化内涵、文化情境三个方面谈了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教学,使我明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新课标将“文化自信”列入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首位的目的,意在强调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使得学生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试想:如果老师不能深入解读课标中核心素养的内涵,不知道通过语文课堂将学生带到哪里,怎能定准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如果老师不能解读教材文本隐含的传统文化知识,不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不明白作者所处时期的文化特征,怎能精准实施教学,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呢?

我认为,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深入解读教材文本,将传统文化教学落到实处。

一、教师当为学师,然后才能为人师。

韩愈《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家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师者,唯有博学才能解惑,才能“授人以渔”。

不学习的人,总觉得自己知道的已经挺多,走过千山万水,才惊觉自己曾长时间处于“井底”。曾经听过一些优秀教师的课,觉得不错,就照搬过来自己用;曾经为了讲好一节课,上网搜名师教案、找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课件;曾经为了让自己的课有新意,搬着教师用书研究了又研究,“闭门造车”;曾经为了让学生取得高分,向其他老师请教,不厌其烦夯实基础知识......这算不算学?当时只觉自己颇为满足,如今想来,只是浅尝辄止罢了。

让我对自己教学上的浅薄有所深思,是2021年4月登封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登封市名师培训活动,当听了吕娟老师的《统编朗读教学与评价》和《名著阅读有章法》后,我觉得自己妄为语文老师了——自己对朗读教学一无所知,朗读中的落停、扬停、直连、曲连等,我是第一次听说;对名著的阅读指导,只是停留在课本上的指导,自己没有将所有初中名著读过来一遍,也没能将看过的熟记于心,不能给予学生正确而有吸引力的指导,阅读课往往形同虚设,学生也对名著阅读不敢兴趣。自此以后,我尝试改变自己。教学一篇课文之前,自己先看看单元教学目标,再看看本课教学目标,素读课文后,脑海里先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然后看教学用书上的教学建议、对本课的分析解读、后边附的各位名家的课例或课文解读,最后对不明白、有疑点的地方在网上搜索相关材料弄明白;也一定会参考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里的名师课堂(因为这些课例都与我们现用教师用书和课程标准是一致的,对比之下,平时我们的教学都太浅,没有依据教学用书的指引、没有基于课标的理念支撑),对自己的上课流程进行再次补充、修改;每个课时的课件都必亲历亲为,自己对知识、能力、延申等环节都精心设计。自己备课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有很多也是学生的学习困惑点;每个夜晚灯光漂白了四壁,但是能换来每节课的酣畅淋漓、让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我是欢喜的,付出的一切也是值得的。

若说有什么遗憾,是自己较为愚钝,看的书太少,教育教学上学别人的多些,也没有理论支撑。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我还没有熟记于心,这几年也没读什么教育教学专著,应该把这些列入今后的学习计划当中去。学习应该一直在路上,才会顺应时代的需求,才会不妄为“人师”。

二、深入解读教材文本,落实传统文化教学。

过常宝教授说:语文教学已经习惯从文学的角度和文学思维来揭示意义和价值,对语文的文化理解也集中在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跟精神范畴上。实际上,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还包括文化经典、民间习俗、生活态度、文明创造、自然风物、社会组织、文学艺术等等。

被过常宝教授说中了,我以前并不懂得“传统文化教学”具体指什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界定也是狭义的、不明确的。现在想想,自己教学中是注意了这些内容的,只是不懂得整理、整合。

如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里有这样四篇文章:《秋天的怀念》《散步》《金色花》《荷叶  母亲》,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与母亲有关的内容,而我们只是在单元目标里读了读单元导入语“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接着根据每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每课的教学任务,却没有在单元结束后,对这单元课文反映出来的传统文化进行总结或者创设情景得以实践。如果再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的作文训练,写一篇与母亲相关的文章,或者说学过四篇课文后的感受。

如果联系这单元主题,再加上本单元最后一课《世说新语》二则中反映出来的亲情关系进行,应该是编者的用意,但是我更愿意将《世说新语》二则与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联系起来。《咏雪》一课反映出来的谢家书香氛围浓郁,谢家子弟学有所成,与家庭环境影响有很大关系;《陈太丘与友期行》反映出的陈元方懂礼识仪、方正机敏、性格直率,也一定与其父亲的影响有莫大关联;综合性活动《有朋自远方来》所谈交友之道,也反映了朋友的影响力。由彼及己,必会让学生有所感悟。

只有深入解读教材文本,我们才能从容地将传统文化教学落实到位。

去年教七年级语文,学生初学文言文,以前总是告诉学生读文章要注意停顿,如今,注意了传统文化在文本中的渗透,自己的上课语言更规范,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断句读: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文章时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处理停顿,这就叫断句读。在一句话的末了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断开,叫“读”dòu。这是对古代传统文化的认知。通过学习,让学生总结断句读的方法:1.根据语意断句读;2.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式工整)断句读;3.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这是重视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一个小改变。教学《论语》十二章时,让学生联系其它语录以及孔子所处的时代,理解为什么古代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恰当深度解读文本,让学生拓宽视野;在解读“君子”一词时,让学生探讨:君子,是指有才有德的人,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孔子培养学生的目标,读完《论语》十二章,你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以此引导学生亦有“君子之学”“君子之德”。并且让学生从《论语》十二章中选择一章作为你的座右铭,在实践学习中端正生活态度。

在落实传统文化教学方面,我做的还远远不够。知识的浅薄往往让我无从着手,走起来也步步维艰,但是只要坚定步伐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路就一定会越来越宽阔、平坦了。

文  登封市直属第三初级中学  赵彩丽

网站地图